变革道A能香港新赛否带覆性金融来颠

  发布时间:2025-09-15 13:45:30   作者:玩站小弟   我要评论
谈起香港RWA这个话题,我觉得有必要先澄清两个基本认知。首先,我们讨论的是在监管框架内、由持牌交易所运作的合规虚拟资产产品。我知道很多区块链原教旨主义者崇尚去中心化理念,但今天我们暂且把那些争论放一边。其次,RWA本质上是个双向奔赴的金融创新——加密圈想吸引传统大资金入场,传统机构则在寻找数字金融的新机遇。这不正是金融进化的常态吗?RWA的资产版图说到真实世界资产(RWA),我们不妨打开华尔街的资... 。

谈起香港RWA这个话题,我觉得有必要先澄清两个基本认知。首先,我们讨论的是在监管框架内、由持牌交易所运作的合规虚拟资产产品。我知道很多区块链原教旨主义者崇尚去中心化理念,但今天我们暂且把那些争论放一边。其次,RWA本质上是个双向奔赴的金融创新——加密圈想吸引传统大资金入场,传统机构则在寻找数字金融的新机遇。这不正是金融进化的常态吗?

RWA的资产版图

说到真实世界资产(RWA),我们不妨打开华尔街的资产清单看看。2020年的全球市场数据显示:白银439亿美元、黄金10.9万亿美元、股票89.5万亿美元...最惊人的是金融衍生品,规模高达558.5万亿至1000万亿美元!相比之下,整个加密市场还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。

记得去年拜访一位华尔街老友时,他半开玩笑地说:"你们加密圈整天喊'颠覆传统金融',知道我们每天经手的债券规模有多大吗?"这话虽然刺耳,但确实点出了现实。不过话说回来,正是这种体量差距,才让RWA显得如此诱人——把哪怕一小部分传统资产引入链上,都足以让加密市场发生质变。

新旧金融的碰撞与融合

RWA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像个"混血儿"。对加密圈来说,这是通向传统金融的桥梁;对传统机构而言,则可以把分布式账本技术视为"升级版的证券登记系统"。我在香港参加某投行闭门会时,有个精妙的比喻:"RWA就像给老银行家喝的区块链咖啡——保留了熟悉的金融风味,又加入了新技术提神。"

香港监管层的态度也很有意思。最初他们只提STO(证券型代币),后来赶上DeFi热潮才改用RWA这个概念。但本质上,在香港现行法规下,RWA就是STO的升级版,这点从业者必须心中有数。

资金流向的深层逻辑

为什么RWA突然火了?我觉得要从FTX暴雷说起。那次事件就像一盆冰水,浇灭了新钱涌入加密市场的热情。如今美联储持续加息,老钱们只认准一个真理:现金为王。看看现在的美债收益率就知道了——10年期3.9%,1年期5.4%,这简直是在用利率喊话:"别谈什么长期投资,先把眼前收益拿到手!"

这让我想起巴菲特最近的投资动向。这位93岁的投资大师专程飞往日本收购消费类资产,为什么?因为这类资产现金流稳定,就像会下金蛋的鹅。相比之下,纯加密资产至今还很难产生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,这也是RWA受宠的关键原因。

机构市场的破局之道

说实话,现在香港持牌交易所的日子不好过。以HashKey为例,日交易量长期在50-60个比特币徘徊,周末更是惨淡。这背后反映出一个残酷现实:没有机构资金撑腰,交易所很难做大。

我在《资产通证化》书中详细分析过,RWA要成功必须建立完整的机构生态。这就像盖大楼,需要投行打地基、资管公司搭框架、做市商搞装修。目前香港9号牌资管公司才12家,这个数字实在令人担忧。没有足够的专业玩家,市场怎么可能活跃起来?

未来赛道的想象空间

谈到RWA资产选择,美债固然稳妥,但终究缺乏想象力。我特别看好几类新兴资产:AI算力、新能源、碳积分...这些领域就像20年前的互联网,充满变数也蕴含巨大机遇。记得有次和硅谷风投闲聊,他说:"评估AI公司用传统估值模型?那就像用算盘计算量子计算机的性能。"

香港在这方面其实优势明显。作为连接内地与海外的超级枢纽,我们完全可以把大湾区的新能源项目、长三角的AI企业,通过RWA产品介绍给全球资本。这种"数字丝绸之路"的构想,或许才是香港金融的未来。

写在最后

每次站在中环的天桥上,看着维港两岸的璀璨灯火,我都在想:这座城市经历过无数金融风暴,但每次都能涅槃重生。RWA或许不是万能药,但它确实为香港提供了转型的新可能。在这个变革的时代,最危险的不是犯错,而是错过。

正如我常对团队说的:金融创新的魅力,就在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。香港RWA的征程才刚刚开始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
  • Tag:

相关文章

  • 比特币Layer2突围战:Bitlayer如何在大机构时代激活万亿沉睡资产?

    最近和Bitlayer联合创始人Charlie Hu的一次深度访谈让我颇受启发。这位从波卡、Polygon一路走来的行业老兵,如今正带领团队在比特币Layer2赛道开疆拓土。说实话,在这个被机构主导的新时代,比特币生态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。为什么选择BitVM这条"难而正确"的路?当被问到为何押注BitVM时,Charlie的眼睛明显亮了起来:"去年10月BitVM白皮书发布时,我们就意识到这...
    2025-09-15
  • Cosmos LSM:让质押的ATOM不再死气沉沉

   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Cosmos生态的老韭菜,最近看到"Gais v12"升级的消息时,不禁眼前一亮。这次升级带来的流动性质押模块(LSM)简直是给ATOM质押者的一剂强心针。为什么我们需要LSM?说实话,作为一个老质押用户,每次看到ATOM那21天的解绑期就头疼。这年头谁还愿意让资金锁死三周啊?但LSM的出现终于让我们这些"死忠粉"有了新选择。它就像为ATOM装上了翅膀,让质押的代币也能飞起来。我记...
    2025-09-15
  • 手把手教你0成本参与Elixir Protocol空投,210万美元融资项目别错过!

    最近在DeFi圈里有个项目特别火,就是Elixir Protocol。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这个项目时,我就被它的融资阵容惊到了——不仅得到了BitMEX创始人Arthur Hayes的青睐,还有KuCoin、Gate Labs这些一线交易所的VC支持,总融资额高达210万美元。作为一个在币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玩家,我深知这种重量级背书意味着什么。为什么这个空投值得做?我仔细研究了Elixir的白皮书,...
    2025-09-15
  • 市场高位拉锯战:趋势线突破才是关键

    各位朋友们好,我是格格,一个在K线图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交易员。这段时间我迷上了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不得不感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。你看那明朝官场上的尔虞我诈,不就跟我们现在的市场博弈如出一辙吗?每个价格波动背后,都是人性的较量。市场现状分析目前比特币在27000美元附近徘徊,就像个犹豫不决的舞者,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迈步。说实话,这样的行情最考验人的耐心。从技术面来看,那条下行趋势线就是我们的生命线,突破...
    2025-09-15
  • 一位大学教授的Web3安全创业传奇:顾荣辉用数学思维重塑行业标准

    最近在翻阅《福布斯》中文版时,我注意到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——CertiK联合创始人顾荣辉的创业历程。说实话,在遍地都是创业神话的Web3领域,这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故事还是让我眼前一亮。数学天才的商业冒险顾荣辉的办公室墙上挂着CertiK的logo,那面盾牌中的"∀"符号总是能让他眼睛发亮。每当有新员工入职,他都会不厌其烦地解释:"这个数学符号代表'for all',意味着我们要用数学方法保护...
    2025-09-15
  • 从通讯巨头到区块链新贵:TON如何借力Telegram打造Web3新范式

    Telegram刚过完它的十岁生日,创始人Pavel Durov在公开信中透露了一个有趣的消息:这个加密通讯软件不再满足于只做个"传话筒",而是要引领社交媒体革命。说实话,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区块链行业的观察者,我更在意的是它背后那个鲜为人知的TON区块链项目。一场意外的重生TON的故事堪称区块链界的"凤凰涅槃"。2017年Telegram雄心勃勃推出Telegram Open Network,却在S...
    2025-09-15

最新评论